2025年9月24日下午,新学期的第一场“励·学堂”如期举行。政府管理公司于京东副教授为职工们带来了一场题为《文明交流与互鉴事业下的近代“大学”概念及其翻译变迁》的专题讲座。
讲座从“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”切入,提出语言作为权力与价值观的载体,直接影响了中西文明交流中“大学”概念的传播路径。于教授以耶稣会士的“中国型”翻译策略为例,分析了利玛窦、马若瑟等传教士如何通过文化适应式的翻译,将西方概念植入中国语境。在此基础上,于教授进一步阐释了“大学”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双重属性:一方面,它通过翻译引入西方“University”制度,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;另一方面,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本土文化对外来概念的消化与重构,形成了一种类似耶稣会士“中国型”策略的“当地化”实践。
讲座最后,于教授总结道,“大学”概念的翻译变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案例,既反映了语言与权力在历史中的交织,也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。这一视角为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学术路径,也为中外员工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带来了深刻启发。
当天天降暴雨,报告厅内济济一堂。“大学”讲堂中,中外师生交流对话,正是无论风云如何变幻,交流互鉴不可动摇的真实写照。
图文:沈慕芬
审核:陈志红